展館講解員在講解
那曲是西藏的“北大門”,緊鄰青海、新疆,與區內除山南之外的5個地市毗鄰,青藏鐵路、青藏公路、格拉輸油管線、蘭西拉光纜、青藏直流聯網等西藏的“生命線”貫穿那曲,是西藏與內地大通道聯接的重要樞紐。那曲畜牧、蟲草、礦產、水能、風能、光能、藏醫藥和旅游等資源十分豐富;是長江、怒江、瀾滄江、拉薩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,有“中華水塔”、“江河源”美譽。全地區總面積43萬平方公里,轄11個縣、114個鄉(鎮)、1190個村(居)委會,總人口50萬。
藏博會那曲展館在210平方米的真草坪上形象地展現了全地區人民正建設經濟繁榮、社會和諧、民族團結、宗教和睦、環境優美、基礎堅強的新那曲場景。
展館大門運用了格薩爾王冠造型,著重體現“嶺·格薩爾”文化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、全國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那曲地區“嶺·格薩爾藝人之家”榮譽稱號。
那曲是西藏的“北大門”,緊鄰青海、新疆,與區內除山南之外的5個地市毗鄰,青藏鐵路、青藏公路、格拉輸油管線、蘭西拉光纜、青藏直流聯網等西藏的“生命線”貫穿那曲,是西藏與內地大通道聯接的重要樞紐。那曲畜牧、蟲草、礦產、水能、風能、光能、藏醫藥和旅游等資源十分豐富;是長江、怒江、瀾滄江、拉薩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,有“中華水塔”、“江河源”美譽。全地區總面積43萬平方公里,轄11個縣、114個鄉(鎮)、1190個村(居)委會,總人口50萬。
藏博會那曲展館在210平方米的真草坪上形象地展現了全地區人民正建設經濟繁榮、社會和諧、民族團結、宗教和睦、環境優美、基礎堅強的新那曲場景。
4根冰錐:分別代表長江源頭、瀾滄江源頭、怒江源頭和拉薩河源頭。
那曲是西藏的“北大門”,緊鄰青海、新疆,與區內除山南之外的5個地市毗鄰,青藏鐵路、青藏公路、格拉輸油管線、蘭西拉光纜、青藏直流聯網等西藏的“生命線”貫穿那曲,是西藏與內地大通道聯接的重要樞紐。那曲畜牧、蟲草、礦產、水能、風能、光能、藏醫藥和旅游等資源十分豐富;是長江、怒江、瀾滄江、拉薩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,有“中華水塔”、“江河源”美譽。全地區總面積43萬平方公里,轄11個縣、114個鄉(鎮)、1190個村(居)委會,總人口50萬。
藏博會那曲展館在210平方米的真草坪上形象地展現了全地區人民正建設經濟繁榮、社會和諧、民族團結、宗教和睦、環境優美、基礎堅強的新那曲場景。
2個奶桶:寓意那曲勤勞幸福人們的豐收富足生活。
那曲是西藏的“北大門”,緊鄰青海、新疆,與區內除山南之外的5個地市毗鄰,青藏鐵路、青藏公路、格拉輸油管線、蘭西拉光纜、青藏直流聯網等西藏的“生命線”貫穿那曲,是西藏與內地大通道聯接的重要樞紐。那曲畜牧、蟲草、礦產、水能、風能、光能、藏醫藥和旅游等資源十分豐富;是長江、怒江、瀾滄江、拉薩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,有“中華水塔”、“江河源”美譽。全地區總面積43萬平方公里,轄11個縣、114個鄉(鎮)、1190個村(居)委會,總人口50萬。
藏博會那曲展館在210平方米的真草坪上形象地展現了全地區人民正建設經濟繁榮、社會和諧、民族團結、宗教和睦、環境優美、基礎堅強的新那曲場景。
20平方米的LED電子屏幕:滾動播放那曲對外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旅游等宣傳短片。
那曲是西藏的“北大門”,緊鄰青海、新疆,與區內除山南之外的5個地市毗鄰,青藏鐵路、青藏公路、格拉輸油管線、蘭西拉光纜、青藏直流聯網等西藏的“生命線”貫穿那曲,是西藏與內地大通道聯接的重要樞紐。那曲畜牧、蟲草、礦產、水能、風能、光能、藏醫藥和旅游等資源十分豐富;是長江、怒江、瀾滄江、拉薩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,有“中華水塔”、“江河源”美譽。全地區總面積43萬平方公里,轄11個縣、114個鄉(鎮)、1190個村(居)委會,總人口50萬。
藏博會那曲展館在210平方米的真草坪上形象地展現了全地區人民正建設經濟繁榮、社會和諧、民族團結、宗教和睦、環境優美、基礎堅強的新那曲場景。
黑色牛毛帳篷:反映藏北傳統居住方式,展示那曲傳統的游牧文化。
那曲是西藏的“北大門”,緊鄰青海、新疆,與區內除山南之外的5個地市毗鄰,青藏鐵路、青藏公路、格拉輸油管線、蘭西拉光纜、青藏直流聯網等西藏的“生命線”貫穿那曲,是西藏與內地大通道聯接的重要樞紐。那曲畜牧、蟲草、礦產、水能、風能、光能、藏醫藥和旅游等資源十分豐富;是長江、怒江、瀾滄江、拉薩河等大江大河的發源地,有“中華水塔”、“江河源”美譽。全地區總面積43萬平方公里,轄11個縣、114個鄉(鎮)、1190個村(居)委會,總人口50萬。
藏博會那曲展館在210平方米的真草坪上形象地展現了全地區人民正建設經濟繁榮、社會和諧、民族團結、宗教和睦、環境優美、基礎堅強的新那曲場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