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息時報訊
(記者 蔣雋 通訊員 穗文考) 成都路出土的清代古船被列為去年廣州五大考古發現之一,昨天,記者從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廣州市博物館獲悉,3艘古船已遷入廣州博物館進行保護,先泡3年脫鹽、脫硫,然后脫水,修復加固,總共耗時預計6年。目前,廣博新館正在修改設計方案,將設置專門展廳,古船將是廣博新館的重要展品。
古船修復前先泡3年
昨天,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,去年在成都路出土的清代古船被列為“2014廣州五大考古發現”之一。3艘古船已搬遷到廣州博物館進行保護,下一步還要做各種測試分析,以及脫鹽、脫硫、脫水,修復加固等工作。
昨天下午,記者在廣博“看望”暫時安家在此的古船。廣博的院子里建了一個“船屋”,內有兩個水池,每個水池長25米、寬9米,1.3米深的水中靜靜地漂著3艘古船。
廣博工作人員表示,3艘古船于今年2月從出土工地整體搬遷到兩個水池中,為了最小程度地損傷文物,“(搬遷時)在古船底下插入鋼梁托架,整體托起來,再放入平板拖車運過來?!蹦壳?,3艘古船進入保護第一階段:泡水脫硫脫鹽,而且一泡就要3年,“要不斷加入自來水和少量藥物,讓船體脫去由于長期浸泡在泥水里沁入的硫和鹽分”,不過,專家檢測后發現船體的含硫含鹽情況比預估的少,建議加強檢測,理想的話也許只用泡兩年多。工作人員介紹,脫鹽脫硫后是脫水,然后是加固修復,整個過程預計5到6年。
修復中最大的困難將是什么?船釘!“拔開鐵釘船會散架,拼不回去;不拔又怕生銹越來越嚴重?!睂τ阼F釘的處理,專家們目前還沒有確定方案。
廣博新館要改設計方案
廣州正計劃修建廣博新館,而這三艘古船因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已確定將成為新館的重要展品。廣博工作人員介紹,廣博新館的設計方案正在為這3艘古船進行修改,“計劃要建一個專門的展廳”,古船何時進新館取決于脫硫脫鹽脫水耗費的時間,“細節修復等工作可以進入新館后再做”。因此,如果新館建成而古船還沒有完成保護,就要預留進入通道,等古船進入后再封閉。
據悉,廣州博物館新館最終設計方案已敲定,名為“城市的觀賞者”。
古船的前世
去年3~6月,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路17-43號等地段商業住宅項目工地進行考古勘探發掘時,清理出了3艘木船。其廢棄年代在清嘉慶、道光年間,但制造和使用的時間可能早至清代中期。經初步考察,這三艘木船的木料以杉木為主,船艙壁板、隔板等少量構件為其它雜木,船板間以榫頭和鐵釘相接。2、3號船都有一個顯著的特點,即船艙內間隔很密,以艙壁板和肋板相結合,而且結構特殊,船頭尖細,艙壁肋骨混合使用,具有清代船舶的特點。其長寬比例超過6,屬長狹型船,為快速船。這是廣州歷史城區首次出土的古船,為廣東船的造船工藝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。